"中国非公有制经济年鉴"相关数据
更新时间:2024-11-28中国住户调查年鉴2017
编者说明
一、《中国住户调查年鉴——2017》是一本全面反映中国城乡居民收支、生产和生活状况的资料性年鉴。该年鉴收录了历年全国及分城乡居民收支与生活状况主要数据,以及分省、分地区及按收入等份分组和按4个经济区域分组的住户调查基本情况及收支数据,还包括农村住户固定资产投资情况,以及住户调查其他数据。
二、2012年国家统计局对原来分开组织实施的城镇住户调查和农村住户调查实施了一体化改革,统一了抽样方法、指标口径等,本书所收录的2013年及之后年份的居民收支及生活状况数据资料来源于国家统计局自2013年起组织开展的全国住户收支与生活状况调查(称为新口径数据);2012年及以前年份的数据资料来源于分别开展的城镇住户调查和农村住户调查(称为老口径数据),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数据。
三、全书内容分为如下部分,即:综述;(一)全国及分城乡居民收支与生活状况调查主要数据;(二)分地区居民收支与生活状况调查主要数据;(三)历年城镇和农村住户调查主要数据;(四)2005-2012年城镇和农村住户调查主要分组数据;(五)2005-2012年分地区城镇和农村住户调查收支数据;(六)全国及分地区农村住户固定资产投资情况;(七)住户调查其他数据;住户调查简介。
【更多详情,请下载:中国住户调查年鉴2017】
- 中国住户调查年鉴2017一、《中国住户调查年鉴2017》是一本全面反映中国城乡居民收支、生产和生活状况的资料性年鉴。该年鉴收录了历年全国及分城乡居民收支与生活状况主要数据,以及分省、分地区及按收入等份分组和按4个经济区域分组的住户调查基本情况及收支数据,还包括农村住户固定资产投资情况,以及住户调查其他数据。二、2012年国家统计局对原来分开组织实施的城镇住户调查和农村住户调查实施了一体化改革,统一了抽样方法、指标口径等,本书所收录的2013年及之后年份的居民收支及生活状况数据资料来源于国家统计局自2013年起组织开展的全国住户收支与生活状况调查(称为新口径数据);2012年及以前年份的数据资料来源于分别开展的城镇住户调查和农村住户调查(称为老口径数据),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数据。其中,2012年及以前年份的分城乡居民收支数据分别按照城乡住户调查方案采集和汇总,编辑过程中尽量与以往年鉴资料保持一致。三、全书内容分为如下部分,即:综述;(一)全国及分城乡居民收支与生活状况调查主要数据;(二)分地区居民收支与生活状况调查主要数据;(三)历年城镇和农村住户调查主要数据;(四)2005-2012年城镇和农村住户调查主要分组数据;(五)2005-2012年分地区城镇和农村住户调查收支数据;(六)全国及分地区农村住户固定资产投资情况;(七)住户调查其他数据;住户调查简介。2017年发布时间:2019-06-11
- 中国教育行业投资年鉴·电子版为明确投资机构与教育品牌的联系,黑板洞察推出了《2020中国教育行业投资年鉴》。此书统计了十大热门赛道、百家投资机构、历数了投资事件,并配以可视化的图表,帮助读者快速理解重点信息。2020年发布时间:2020-12-28
- 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中国经济增长和周期性波动都是在结构性扭曲的大环境下出现的,扭曲虽然促成了中国经济在特定时期的高增长,但是却付出了效率、环境和可持续性的代价。“改革”一直是中国宏观论坛研究报告所秉承的逻辑。报告始终认为改革理顺宏观经济各组成部分关系和政策传导机制才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报告不仅关注短期宏观经济政策,更加重视长期结构调整。 在方法论方面,宏观经济论坛研究报告一贯坚持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政府在中国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政府不仅是经济政策的制定者,同时也是市场活动的参与者。中国的经济政策不仅局限于总量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还有产业政策、土地政策等微观结构性政策。各级政府之间财权事权分配财政竞争也是宏观经济波动的根源之一。中国宏观经济波动具有内生性特征,与西方经济周期理论所描述的从“外生随机冲击”到“内部扩散”的机制不同。2021年发布时间:2021-06-07
- 中国公有云发展调查报告(2018年)本文采用电话访谈和在线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中国公有云市场规模、用户对公有云服务的选择、用户对公有云服务商的选择以及企业对政府或政策的需求等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本报告以调查结果为基础,结合行业专家的深度访谈,力争详实客观的反映公有云用户需求,为政府和企业了解中国公有云市场并制定相关决策提供参考,也为广大关注公有云的从业人员、专家学者和研究机构提供真实可信的数据支撑。2017-2018年发布时间:2020-06-08
- 中国宏观经济专题报告(第14期)首先,与会嘉宾对疫情冲击下国际资本流动及全球资本市场变化产生的影响展开讨论。中银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原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认为,疫情内生于经济,这导致抗疫经济政策变成了内生于经济的经济政策,衰退成了抗疫经济政策的基本代价,为了应对衰退进行的宏观安排已经扭曲。此外,人民币资产正逐渐成为锚。寻锚过程中,资金大进大出形成了新的市场风险,进行海外经营的中国企业应该提高警惕。同时,避险一定要坚持内循环,不仅要做好实体经济,而且也应该做相应安排。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裁闫衍认为,短期来看境外资本流入总体可控,不会导致输入型通胀和人民币过度升值。原因有三点:一是我国货币政策已经实现常态化,二是食品价格因素影响过大,三是国际市场价格持续疲软会传导至国内。此外,从金融部门来看,对外金融负债基本稳定,资本流动对汇率的影响表现较为中性。2020年发布时间:2021-06-15
- CMF中国宏观经济专题报告(第28期)6月16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经济学院、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CMF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第28期)于线上举行。百度APP、网易财经、和讯网、中国网、同花顺财经、好看视频等多家媒体平台线上直播,同时在线观看逾70万人次。本期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席主席杨瑞龙主持,聚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探索进程——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知名经济学家刘伟、顾海良、洪银兴、逄锦聚、黄群慧、刘元春联合解析。2021年发布时间:2021-07-20
- 中国宏观经济专题报告(第21期)现在各国都在推动疫苗注射进程。从数据而言,全球经济已经实现了某种程度的免疫,疫情再严重,也不能像第一波疫情那样给全球经济砸出“大坑”。美国疫情虽然高度发展,但经济仍在持续恢复,如最具前瞻性的ISM指数已逾60,过去两年来的最高值。客观上讲,一方面由于需求刺激的原因,且各国的封城锁国更具针对性;另一方面各国开始实现远程供给的灵活性,这共同使经济对疫情实现了明显免疫。这是预判经济前景的最重要前提条件。即使近期疫情又出现发展,我们也不认为疫情会影响经济增长的大趋势,最多影响斜率。如果经济整体向上,就没有理由相信经济是通缩的,相反华尔街的人已开始考虑再通胀的可能性。2021年发布时间:2021-06-15
- 中国宏观经济专题报告(第22期)美国对华政策的一个基本逻辑:美国对华发起挑战的时机选择,不是美国处境差之时,而是美国处境好之时拜登政府面临的局面:中美激烈竞争的底层基本面没有变化;疫情之下美国经济状况预计年底会触底回升,形成1-2年窗口期;国内分裂,中期选举对华政策及对华经贸议程:国内为主、由易到难;美国会优先解决更容易的盟友之间的贸易冲突、改造复活国际机构;美国会努力重塑TPP(TTIP,EPA),但困难重重;会努力破坏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如加入CPTPP;优先技术而非贸易目标中国需要善用市场规模优势、加快改革开放,利用窗口期取得先机,在有的放矢对冲美国攻势中前进。2021年发布时间:2021-06-15
- 中国宏观经济专题报告(第19期)中国更多是凭借国内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培养出阿里、腾讯、京东、字节跳动等若干世界级互联网公司,但本土数字企业在“走出去”方面总体还不是特别成功。当然,也有个别优异的企业,像抖音/TikTok确实成功走出去,受到全世界追捧,但它成功后又受到国外政府的排挤,特别是像美国政府这样强势的打压。从国际竞争视角看,未来国内的数字经济反垄断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和力度,某种程度上还要取决于大国之间的博弈。2020年发布时间:2021-06-15
- CMF中国宏观经济专题报告(第79期):2024年的经济增长点2023-2024年发布时间:2024-06-27
- 中国宏观经济专题报告(第16期).外部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加,双循环以内循环为主疫情冲击下各国供应链加速向本国内部收敛,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压力加大美国已将中国视为其头号“竞敌”,警惕“去中国化的全球化“»美对华政策存在“三部曲”,疫情之下大对中国的遏制,企图带动西方国家与中国经济“脱钩”»美国与中国“脱钩”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拉动其盟国一起脱钩在下一任期内加码对华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美国政府重启对华贸易战的概率较大,特朗普或将以中国从美国进口水平未达到第一阶段协议中规定为由,对从中国进口的产品加征关税u预计美国将1100亿美元的中国消费品进口关税从7.5%上调至15%,2500亿美元进口商品关税从25%上调至30%,并对此前免税的1600亿美元进口商品征收5%的关税。这些措施将引起中方采取贸易反制措施。2020年发布时间:2021-06-07
- 2017-2018中国宏观经济论坛报告在这样的导向下,稳不是简单的增速,而是能够持续提高人民获得感,经济稳为的是人民生活稳。民生也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动力。我国今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一个方面是相对于2018年国内消费增速大幅放缓。这就需要挖掘国内市场潜力。人民获得感不足的地方就是需要加快补短板。 要经济平稳,需要处理好宏观“稳”和微观“活”的关系。首先,这二者并不是简单对等,并不是微观活就一定会保证宏观稳。其次,宏观稳和微观活可能存在着激励不兼容。最主要的是在宏观“稳”的导向下建立与市场微观主体相一致的协调机制,加快构建地方政府的正向激励机制。最后,宏观经济稳定是保证长期稳定可持续增长。核心是加快结构性调整和体制改革。这就要求宏观政策要与改革相一致。 这里面尤其要注意货币政策性需要在结构调整的大环境下重构。目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主要是依靠收入增长,此时简单以货币政策来调整结构往往会导致扭曲。货币政策还是要以优化经济环境为导向。未来,我国将会逐渐从收入增长为主导模式,走向价格为主导模式,更是需要货币政策创造良好的价格环境。尤其要注意的是,未来需要以改革提高流动性供给渠道的透明性和效率。2017-2018年发布时间:2021-06-07
- 中国宏观经济专题报告(第23期)2020年11月15日,东盟10国和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共15个亚太国家正式签署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egionalComprehensiveEconomicPartnership,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签署,标志着当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由贸易区正式启航。2021年发布时间:2021-06-15
- 从分化到平衡增长的中国宏观经济2023-2024年发布时间:2024-06-19
- 2020中国非公医疗连锁机构经营研究报告本文梳理了非公医疗连锁机构的发展现状,对非公医疗机构连锁模式进行了分析,并对未来非公医疗连锁机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为行业、企业及从业者提供参考。2020年发布时间:2020-10-19
- 中国宏观经济专题报告(第18期)党和国家对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建设的阐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完善基础货币投放机制,健全基准利率和市场化利率体系。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建设的核心:具有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完备的目标体系、调控体系、高度市场化的传导体系以及以利率市场化为着力点的发达的金融基础设施体系。2020年发布时间:2021-06-07
- 中国宏观经济专题报告(第15期)地缘战略导入中美关系可能更晚一些,但也非常重要。应该说,美国从地缘战略角度看待中国是从1898年美西战争开始的,因为美西战争中,美国打败了西班牙,夺得了菲律宾,成为东亚事务中一个重要的玩家。成为重要的玩家以后,它在这个地方有一个地缘战略的考虑,基本上美国的思路叫“力量平衡”,我们看到美国在这个地方基本上玩的是一种力量平衡的做法。上世纪初日本很强,他基本通过中国来平衡日本,冷战开启,美国又用日本来平衡中国。60年代末、70年代初,苏攻美守,美国开始拉中国共同对付苏联。可以说地缘战略考量是1972年中美关系改善的基本逻辑。因此地缘战略也是中美关系的一条重要线索,作用也非常关键。今天我们说中美关系日益恶化,但这个恶化的情况其实不是从特朗普政府开始,在奥巴马时代2010年开始就已经有“亚太再平衡”战略,美国再次用地缘战略的思路来应对中国,这是今天中美交恶的开始。特朗普上台后,应对中国的思路进行了调整,将经贸关系作为主攻方向,要打掉中国崛起背后最重要的物质基础,这导致了今天我们看到的中美关系的场景。基本可以说,在中美交往史上,三条主线不同的组合构成了中美关系不同的阶段。例如,1949-1972年中美关系全面交恶,无论是物质利益、意识形态和地缘战略都是全面冲突,这样的组合导致中美关系进入了完全敌对的状态。1972年,地缘战略线索压倒性的作用促成了中美瞬间走向和解。冷战结束后物质利益的交汇交融与意识形态和地缘战略矛盾的相对平缓使得中美关系“好也好不到哪儿去,坏也坏不到哪儿”。2020年发布时间:2021-06-15
- CMF中国宏观经济专题报告(第33期)基本界定:1、南北地区划分南方16个省(市、区)、北方15个省(市、区)样本固定文献做法2、经济发展差距关注“总量&人均意义”关注“持续&加速扩大”3、涉及价值判断是否有利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否有利于最终实现“共同富裕2021年发布时间:2021-09-27
- CMF中国宏观经济专题报告(第31期)政策效应减弱:基础设施实现跨越发展,投资边际收益递减——理论上,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对产出增长和TFP增长具有“倒U型”影响(BARRO,1990;贾俊雪,2017);项目投资效率降低;政策空间有限:税收动员能力和“土地财政”渐进极致;财政可持续性问题日益突出:地方政府债务快速累积(审计署数据:2010年底为10.7万亿,2013年6月底为17.9万亿)。2021年发布时间:2021-08-12
- 中国宏观经济理论与思想报告(第1期)报告主要讨论了三个方面的问题:1、2008年之前货币政策理论取得了哪些共识;2、2008年之后这些共识受到了哪些挑战?货币政策实践和理论作出哪些反应?3、中国经验如何与上述理论相互印证或结合。从这三个问题出发,报告主要得出了如下结论:第一,货币政策理论从真实票据原则到凯恩斯主义,认识到货币政策的重要性。第二,在金融危机前,基于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等思想形成货币政策理论的一些共识。第三,金融危机后货币政策遇到空间不足问题,但是货币政策框架具有足够的弹性和包容性。第四,新货币政策工具收到了效果,副作用不明显,未来将纳入工具箱,打开部分政策空间。第五,货币政策策略从通货膨胀目标制到“弥补”型通货膨胀目标制,为自然利率进一步下行储备充足政策空间。第六,预期管理和央行沟通处在更加核心的作用。第七,强化非线性金融风险管控和财政政策融合。第八,考虑到结构性参数和制度基础,我国货币政策比较符合目前的货币政策理论,但也要加快推进改革。2021年发布时间:2021-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