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养老金调整调查报告"相关数据
更新时间:2024-11-26中国养老金融调查报告(2020)
我国自从2000年正式步入老龄社会以来,人口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并且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是我国将要长期面临的严峻挑战。随着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养老日益成为全社会重点关注的话题。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对老龄化工作作出批示,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将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在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我国养老事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总体来看,相对于广大国民多元化的养老需求而言,目前我国养老供给仍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严峻局面严重影响着我国养老金体系安全以及老年群体的经济保障。在人口老龄化的压力和挑战下,利用金融工具和技术的媒介作用提高老年收入保障,是适应传统养老模式转变、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的必由之路。在此背景下,大力发展养老金融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事关社会稳定和谐与国民养老福祉。
然而,目前我国养老金融基础数据缺乏,这不仅制约相关研究的深化,影响宏观养老政策制定的科学性,也制约相关研究迈向深化。同时,微观数据的缺乏也不利于金融机构开发相关产品以满足广大国民养老金融需求。在此背景下,作为长期关注中国养老金融发展的智库,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从2017年开始将建设国民养老金融数据库作为一项长期的重点工程,调动各种调研渠道,持续开展中国养老金融调查,从国民金融基础知识与风险认知.养老金融知识与教育认知.养老金融行为与偏好等不同视角出发,了解当前国民养老金融知识及需求,为政策制定提供决策依据,为科学研究提供高质量微观数据,为金融产品开发提供数据支持。
【更多详情,请下载:中国养老金融调查报告(2020)】
- 中国养老金融调查报告(2020)本文通过探究城镇居民对基本养老保险的认知和参与情况、养老金融基础知识与风险认知、养老金融行为与偏好等,试图描绘出我国养老金融的发展情况和市场现状。该项目主要从需求元的角度,找出当前养老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探寻提高居民养老保障广度和深度的可行为法,为今后我国养老金融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提供客观的决策依据和科学建议。这对于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提高现在和未来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提升国民老年生活的幸福度,以及推选社会和经济发展来说,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020年发布时间:2020-10-19
- 中国养老金融调查报告(2023)2023年发布时间:2024-06-18
- 2017中国养老金融调查报告我国自从2000年正式步入老龄社会以来,人口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并且速度不断加快。与此同时,我们还面临着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严峻局面,严重影响着我国养老金体系安全以及老年群体的经济保障。在人口老龄化的压力和挑战下,利用金融工具和技术的媒介作用提高老年收入保障,是适应传统养老模式转变、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的必由之路。在此背景下,大力发展养老金融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事关社会稳定和谐与国民养老福祉。2017年发布时间:2021-06-29
- 2022中国养老金融调查报告2022年发布时间:2022-12-27
- 调查推介:中国养老金融调查报告(2022)2022年发布时间:2023-04-19
- 2021年四川省大数据中心:四川数据开放指数报告2021年发布时间:2022-06-01
- 2022四川数据开放指数报告2022年发布时间:2023-07-31
- 四川能投發展-截至2021年12月31日止年度全年業績公告2021年发布时间:2022-04-18
- 《养老金融评论》2020年第9期《养老金融评论》2020年第9期 非常高兴参加今天的峰会,我谨代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对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上海峰会的召开以及《中国养老金融调查报告2020》的顺利发布表示祝贺!在今年疫情环境下,董老师和50人论坛一直在通过专题研讨会、线上论坛、直播等各种形式持续开展养老金工作,协会也围绕养老金资产配置和长期考核推出了多篇专题研究,我最近也接受媒体采访,讲养老金和养老目标基金。对于养老金事业的热情,大家从未停止过。 最近,伴随着今年以来股票市场的火热,大家对于参与资本市场的热情也非常高涨。我相信,关于“养老要投资”的认知,会越来越易于让老百姓接受。但是这种认知是在当前特定市场环境下短暂建立的,还是从根本上真的改变了,我想是要打一个问号的。在这个时点,论坛发布《中国养老金融调查报告》,通过对12210份问卷中调查对象的不同省份城镇人口规模、人口年龄结构、性别结构进行分层筛选和分析,聚焦城镇居民的养老金融行为和偏好,对于我们了解真实的情况非常有帮助。结合这份报告,我谈几点体会: 最近在多个场合,我们都在谈如何培育健康的投资文化。我认为,当前我国的投资文化还汝有真正形成,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我们国家的老百姓,不是“投资过度”、而是“投资不足”。大家的钱大多还在枕头底下睡觉,多年来还是存在银行的活期或定期存款里。报告数据显示,72.07%的调查对象都通过银行存款/理财进行养老财富储备。从余额宝的出现开始,大家逐渐发现通过货币基金理财的方式可以拿到和银行存款不一样的收益,慢慢认识了基金,认识了什么是净值,慢慢有了“投资”的概念。 【更多详情,请下载:《养老金融评论》2020年第9期】2020年发布时间:2021-10-27
- 2021—2025年四川省氢能产业发展规划氢能是一种洁净环保、可储存、可再生的二次能源,燃料电池是当前氢能高效利用的核心方向,发展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是提高能源安全、促进能源革命、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为顺应世界能源转型的趋势,按照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加快推进全省氢能产业发展,特编制本规划。规划期为2021—2025年。2025年发布时间:2020-11-24
- 《养老金融评论》2019年第2期《养老金融评论》2019年第2期 众所周知,在国内,关于补充养老计划,有着五花八门的称谓,比方,企业年金、职业年金、补充养老保险、私人养老金等。这是一件十分尴尬的事,比方,我国将私人部门的补充养老保险称为“企业年金”;而将公共部门的补充养老保险称为“职业年金”。然而,在欧洲国家,大多将雇主提供的补充养老保险均称为“职业年金”,很显然,这与我国的称呼是不一致的。 在美国,它将雇主提供的补充养老保险统称为“私人养老金”,然而,它有时又将公共部门提供的补充养老保险称为“公共部门养老金”,或者直接简称为“公共养老金”( public pension)。这种称呼方法又与OECD的习惯称呼相矛盾。 在OECD一年一度的养老金报告中,它对养老金的分类及称呼应该更有代表性,也更能让人接受。它在讨论第一、二、三支柱养老金的时候,总是习惯将第一支柱称作“公共养老金”(public pension),而将第二、三支柱合称为“私人养老金”( private pension)。 那么,如果接受OECD的分类与称谓,我们又该如何区分第二、三支柱养老金的称呼呢?我认为,区分第二、三支柱养老金的最根本标志,应该看雇主是否参与缴费:如果雇主参与缴费的,则应划入第二支柱;雇主不参与缴费的,则应划入第三支柱。 【更多详情,请下载:《养老金融评论》2019年第2期】2019年发布时间:2021-10-27
- 《养老金融评论》2018年第7期《养老金融评论》2018年第7期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养老金体系有了快速发展,已经初步建立起了一个覆盖范围广泛、多方主体参与的规模庞大、制度复杂的多层次养老金体系架构,在覆盖面和保障水平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总体来看,我国养老金体系仍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尤其是在人口老龄化凤险加剧的背景下,我国养老金体系面临长期的供需矛盾,最突出的挑战是养老金体系的结构性失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一支独大,补充性养老金制度进展缓慢,待遇水平充足性有限。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应在正确认识我国养老金体系发展进程的基础上,探讨养老金制度现存的主要困境与矛盾,从抓主要矛盾入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养老金体系改革包括参量改革和结构性改革,从我国目前面临的挑战来看,单纯的参量改革已经不能解决养老金体系的长期可持续问题,进一步发展二三支柱养老金制度的结构性改革是我国养老金体系改革的核心路径。本文在分析我国人口老龄化背景给养老金体系带来的巨大挑战的基础上,深入探索我国养老金体系面临的关键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思考,在具体分析时,主要以城镇企业职工为例。 【更多详情,请下载:《养老金融评论》2018年第7期】2018年发布时间:2021-10-27
- 《养老金融评论》2016年第8期《养老金融评论》2016年第8期 养老金制度安排不仅关系养老金体系可持续发展,还关系社会稳定和谐。近年来欧洲养老金体系发展滞后于人口和经济变化,导致养老金体系可持续性受到挑战。特别是希腊,由于养老金制度不合理,不但国民养老陷入困境,还加剧了主权债务危机。 养老金资产管理则对金融行业和实体经济影响深远。从国际经验来看,2015年底美国市场化运营的养老金规模达到24万亿美元,养老金通过资本市场实现保值增值,支持了实体经济发展,也间接推动了新兴产业涌现和产业创新升级。 此外,养老金金融有助于促进经济结构转型。我国国民消费动力始终不足,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养老保障体制不完善,导致国民将大量收入用于预防性储蓄。与此相反,美国充裕的养老金资产大大降低了居民的储蓄意愿,所以国民可以将大量收入用于消费。因此,养老金金融发展将拉动国民消费,有助实现经济结构转型。 养老服务金融旨在满足老年人各方面的金融消费需求,除了传统的储蓄、保险等业务外,还包括反向按揭养老、遗嘱信托等新业态,能够提升服务针对性,增加老年人的福利和效用。此外,国民养老需求的最终目的是合理安排其老年生活,客观上需要机构能够链接老年人的金融与实体消费,这就要求金融机构随之转型,从而推动金融业创新发展。 【更多详情,请下载:《养老金融评论》2016年第8期】2016年发布时间:2021-10-27
- 《养老金融评论》2018年第8期《养老金融评论》2018年第8期 4月12日,财政部、税务总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证监会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的通知》(财税〔2018〕22号),并对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将要开展试点的相关问题发布了通知,试点为期限一年,之后就全面展开,同时,我们也正在承担相关的课题研究。 今天,我主要从四个方面简要介绍一下个人关于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制度建设的想法,一是建立的背景与功能定位,二是覆盖范围和目标群体,三是核心理念和制度设计,四是业务流程和平台建设。 第一个问题是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制度建立的背景和功能定位。 全球老龄化不断加剧,本世纪末全世界都将面临老龄化的问题,当然,老龄化标准在那个时候也会相应提高。此前提到的“三条腿板凳”,即养老责任由政府、用人单位和个人三方面共同负担,中国早在1991年的文件中就已经提出,但是,我们发展的比较缓慢。通过比较美国、加拿大和中国的养老金规模,发现美国第二、三支柱养老金资产占同期GDP比重约为134.1%,其中第三支柱养老金资产占GDP的比重达到59.2%,加拿大第二、三支柱养老金资产占同期GDP比重约为159.2%,而中国第二、三支柱养老金资产合计只占GDP的 1.6%。这意味着,我国在养老资产中并没有存到钱,而且我们的基本养老保险面临着一支独大的问题。 【更多详情,请下载:《养老金融评论》2018年第8期】2018年发布时间:2021-10-27
- 四川成渝高速公路-二零二一年度業績公告2021年发布时间:2022-04-18
- 《养老金融评论》2019年第9期《养老金融评论》2019年第9期 据国家统计局2019年3月发布的数据,截至2018年末,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经多于16岁以下人口,老龄化态势加剧,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达11.9%,远超7%的老龄化门槛。根据联合国老龄化社会认定标准,我国已经步入深度老龄社会,并且老龄化速度远远超过其他国家。应对老龄化绘经济、社会所带来的挑战是一个艰巨的系统工程。 在应对社会老龄化的理论研究中,养老金融作为新兴交叉学科受到学界的关注。有学者提出养老金融的概念主要限于养老金的保值增值问题,对养老金融理沦最初的界定也是在个人账户养老金、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以及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问题上,强调养老金与金融市场的结合;也有学者提出“老龄金融”的概念,认为老龄金融指年轻人口(60岁以下人口)在自己年轻时所做的各种资产准备,在进入老年以后将资产置换为可供享用的产品或服务的金融运作机制。姚余栋、王庚宇则认为养老金融是以养老为目的的金融活动的总和。随着学界对养老金融认识的深化,养老金融研究从养老金领域拓展到养老产业和养老服务业,可分为养老金金融、养老产业金融和养老服务金融。具体来讲,养老金金融主要服务于养老金资产管理,养老产业金融研究金融如何支持养老产业发展,养老服务金融则研究金融机构参与设计与养老相关的金融产品或服务。 【更多详情,请下载:《养老金融评论》2019年第9期】2019年发布时间:2021-10-27
- 《养老金融评论》2020年第8期《养老金融评论》2020年第8期 为了迎接中国长寿时代,夯实国民养老储备,8月22日,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2020上海峰会在中国金融信息中心顺利拉开帷幕。本次峰会由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主办、汇添富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承办。会议主题是“资产管理助力中国养老财富储备研讨会——暨中国养老金融调查报告2020发布会”,与会嘉宾围绕制度推进、投资管理、反险控制等方面全面探讨深化养老金融制度改革、完善养老保障体系的发展路径,来自政界、学界及行业嘉宾近200人与会,新华社、新浪财经、第一财经、腾讯财经、和讯财经、凤凰财经、同花顺iFinD、东方网、微博、ZAKER、今日头条等十余家平台同步在线直播。 出席本次会议的重要嘉宾包括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王忠民,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论坛学术委员会主席、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金维刚,论坛核心成员、中国社会保险学会副会长唐霁松,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养老金管理部主任陈向京,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副会长钟蓉萨,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副秘书长陈有棠,论坛核心成员、上海市宝山区委原书记汪泓,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副局长李军,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原副局长鲍淡如,论坛核心成员、兴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副行长陈锦光,论坛核心成员、长江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苏罡,论坛核心成员、建信养老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首任总裁冯丽英,论坛核心成员、汇添富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文,汇添富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晖,还有其他论坛核心成员、研究员以及来自全国各级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高校、科研院所、资产管理机构等嘉宾齐聚一堂,共议养老金融发展事业。 【更多详情,请下载:《养老金融评论》2020年第8期】2020年发布时间:2021-10-27
- 《养老金融评论》2017年第2期《养老金融评论》2017年第2期 由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香港投资基金公会联合主办,天弘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承办的“2017养老基金投资管理国际论坛”1月15日在京举行,本次论坛主题为“机遇与创新”。 随着《职业年金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出台、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管理人与托管人的评审结果落地,中国的养老金市场化运作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养老金的投资管理以及保值增值受到市场的空前关注。我国未来养老金资产管理规模增长空间广阔,市场需要具有先进的投资管理理念﹑稳健的投资管理能力的资产管理机构投身养老金管理领域、提供支持。 本次论坛从国际视野出发,旨在借鉴境外养老金资产管理的先进经验,对国内养老基金投资管理的发展进行分析探讨,为未来行业健康发展献计献策。参会机构均在养老金管理方面有着深刻理解与丰富经验,包括领航投资、普信集团、凯雷投资集团、美盛集团、波士顿咨询、东方汇理资产管理,以及熟知的境内养老金研究、管理方面的专家,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基金业协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众多年金理事会及管理机构。 大家也知道,2016年是全国社保基金作为一个储备型基金管理人,同时承担起基础养老金管理人的一年。在这一年当中,全国社保一直在积极准备接手基础养老金,并且把它在中国的资本市场中投资出去,获得至少和储备型养老基金相媲美的投资收益。我们在做这些尝试的时候,也有一些心得体会,我今天带来两个和大家分享的观点。 【更多详情,请下载:《养老金融评论》2017年第2期】2017年发布时间:2021-10-27
- 《养老金融评论》2016年第1期《养老金融评论》2016年第1期 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秘书长董克用教授及多位论坛成员出席本次座谈会。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核心成员、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核心成员、中国社会保险学会会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原副部长胡晓义,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核心成员、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昊玉韶,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核心成员、建信养老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总裁冯丽英,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核心成员、天弘基金总经理郭树强分别在座谈会上进行专题发言。 座谈会上,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秘书长董克用教授做了《构建可持续的养老金体系,为健康养老奠定金融基础》的专题发言。董克用教授指出,我国现行养老金体系面临巨大挑战。养老金缺口巨大,养老体系结构不合理。我国现行养老金体系面临制度困境,须建立三支柱养老金制度,以应对老龄化风险。 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核心成员、中国社会保险学会会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原副部长胡晓义结合政协委员的相关提案表示,应该将积极应对老龄化高峰期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建议设立综合性领导机构作为抓手加以推进。 全国政协副主席卢展工同志对会议进行总结。他指出,此次会议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同时体现了政协的特色与优势。 【更多详情,请下载:《养老金融评论》2016年第1期】2016年发布时间:2021-10-27
- 《养老金融评论》2017年第5期《养老金融评论》2017年第5期 在人口老龄化程度加重的趋势下,金融资本在养老领域的作用日渐重要。在此背景下,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于2017年4月8日在成都举办“金融支持养老产业发展成都高峰论坛”,旨在汲取各界专家学者智慧,探索金融资本支持养老产业发展新路径,引导金融资本向养老产业汇聚。本次会议由西南交通大学国际老龄科学研究院承办,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战略合作伙伴人民网全程直播。 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秘书长董克用,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党俊武,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副会长钟蓉萨,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执行副会长曹德云,四川省金融工作局副局长王琳,财政部金融司五处处长阚晓西,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学术委员会主席姚余栋,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与管理研究院院长、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与研究中心主任甘犁,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孙玉栋,人民网财经部、产经部主任柴哲彬,建信养老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总裁冯丽英,泰康保险集团副总裁兼泰康之家首席执行官刘挺军,汇添富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基金经理刘江等嘉宾出席了本次高峰论坛。此外,还有来自地方政府部门领导、学术专家和行业精英等近300 人出席了本次高峰论坛。 【更多详情,请下载:《养老金融评论》2017年第5期】2017年发布时间:2021-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