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调控"相关数据
更新时间:2024-11-08来自中美日的经验教训:什么是好的宏观调控?
摘要:
宏观调控通常是指政府的逆周期需求管理,政府通过抑制或剌激总需求以防止经济过热或过冷,旨在熨平短期经济周期性波动,减少社会福利损失。宏观调控着眼于短期稳定,熨平短期经济波动,通过货币财政政策等使实际产出趋近潜在产出;结构性改革着眼于长期增长,拉抬长期增长中枢,通过各项制度变革提高潜在产出能力。宏观调控的政策目标包括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金融稳定等。宏观调控的政策手段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宏观审慎政策、行政干预(房地产、汇市)等。
宏观调控实践中存在政策时滞、政策冲击、政策目标冲突和政策传导不畅等问题,导致最终效果偏离初始目标。1)政策时滞包括认识时滞、决策时滞和生效时滞,政策出台不及时导致风险累积,政策出台实施时形势发生相反变化导致危机加重,2008年宏观政策从“防经济过热防通胀”不得不快速转向“防过快下滑”。2)政策冲击,政策力度过大或失误如2015年证监会严格清理场外配资和2016年初“熔断机制”,引发“股灾”;监管竞赛导致政策叠加;缺乏与市场沟通引发预期混乱,例如央行实施结构性降准以回收MLF,调节流动性结构,中性的政策操作可能被市场解读为货币宽松,引发资产价格异动和汇率贬值。
【更多详情,请下载:来自中美日的经验教训:什么是好的宏观调控?】
- 来自中美日的经验教训:什么是好的宏观调控?2018年下半年以来经济加快下行,中央强调“逆周期调节”。未来宏观政策既要防止对冲不及时、力度不够,也要防止力度过大、重走老路。政府应如何处理好短期的逆周期需求管理与长期结构性改革的关系?2019年发布时间:2019-06-11
- 《宏观观察》2015年第10期:经济新常态及宏观调控新框架“新常态”,在不同的经济体、不同的时期所表达的现象和根源具有不一致性,发达国家是发展成熟后的新常态,它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去杠杆”和“加杠杆”的两难状况仍在延续,而在发展中经济体,尤其在中国,则是发育新阶段展现出的新常态。以新常态为代表的经济新阶段的来临,需要我们用新眼光来观察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并在新思维的基础上建立经济政策的新框架。若要超出可能陷入长期停滞的泥沼,已不能依赖于提高总需求的短期货币政策,而须仰仗能够直接影响总供给及其结构的财政政策。2015年发布时间:2021-04-13
- 中国房地产新型宏观调控框架及长效发展机制研究2019年发布时间:2019-12-18
- 房地产行业:地产债专题004,宏观调控视角下的房地产政策周期-20年房地产调控史全复盘(下)自2005年第一轮真正意义上的房地产调控以后,随着宏观经济形势不断变化,房地产政策作为重要的宏观调控工具也经历了4轮完整的“收紧-放松”的周期。2019年发布时间:2019-05-09
- 宏观经济专题:地产调控放松效果或有限2021年发布时间:2021-11-11
- 2020年宏观经济展望:逆周期政策调控与经济下行的博弈经济基本面继续探底,基建地产是关键,在逆周期政策调控指导下,预计央行将采取结构性的宽松,流动性保持合理充裕,赤字率有望提升,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明年债市预计将维持震荡2019-2020年发布时间:2020-04-18
- 宏观经济专题:地产调控,这次不一样1998年-2016年间,地产调控政策呈现明显的周期性,调控手段上偏重需求端管理。梳理过去五轮地产调控规律发现,触发调控政策收紧的主要原因是房价上涨过快,而调控放松的触发因素来自于经济下行压力。调控政策呈现周期性变化的核心,是政策在“稳经济”与“稳房价”间相机抉择。过去调控政策收紧期,多采用限购、提高首付比例和按揭利率等需求端管理措施,而供给端调控措施相对较少。本轮地产调控,与以往不同之处,在于政策重心转向防风险,调控手段侧重房企融资监管。2020年下半年以来,地产调控政策多管齐下,但更侧重房企融资监管,从非标、银行开发贷款、供应链金融等多方面,收紧融资渠道。三条红线、地产贷款集中度考核、资金信托新规等调控政策,对房企融资环境有重要影响。2021年发布时间:2021-08-23
- 宏观专题报告:房地产调控引发的故事央行和银保监会2020年底联合发布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拉开了本轮房地产调控的大幕。从总量视角看,2020年房地产贷款增速并不算高,但除了总量视角外,还需要结合结构视角。2020年,个人住房贷款与总体房地产贷款的偏离值得关注。此外,问题还在于,控房价只管住房地产贷款总量和结构并不够,由于个人经营性贷款利率低于房地产贷款利率,存在信贷资金借道个人经营性贷款进入房地产市场的可能性。2021年发布时间:2021-07-28
- 宏观专题报告:起底历次房地产调控,背景、措施与效果历史回看:房价过快上涨背景下收紧调控。(1)1998年启动房地产市场以后,2003年明确支柱产业,房地产投资和销售过热并存。121号文发布标志紧缩性调控全面展开,2005年国八条出台上升政治高度,2006年国六条开启新一轮调控。金融为主,抑制投机的一系列措施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投资热,但并未实现控房价目标。(2)2009年房地产走出危机强势复苏,房价不断突破历史新高。2009年12月,国四条紧缩调控拉开序幕,2010年,史上最严调控新国十条推出,严厉打击投机。在土地供应、市场结构、税收和信贷等调控基础上,首次推出限购措施,房地产过热势头得到暂时抑制。(3)在前期宽松政策驱动下房地产市场快速扩张,与以往三年一小周期不同,2016年“930”限购重启宣告收紧周期正式开始后,中央始终坚持房住不炒总基调,地方因城施策,政策保持较高的一致性,弱化了周期波动。供给端方面,治理房地产融资乱象,土地制度和住房供应制度助力长效机制破局。需求端方面,地方政府以限购、限贷、限价等手段因城调控。2021年发布时间:2021-07-28
- 宏观专题经济报告:供给冲击扩散不同,调控需有针对性2019年发布时间:2020-04-18
- 《宏观观察》2017年第18期:调控政策升级后的房地产市场变化及趋势分析自2016年9月份以来,房地产市场迎来新一轮紧缩性调控政策。今年2月底之后调控政策进一步升级,以北京为代表的多个城市出台并升级了认房又认贷、提高首付比例、缩短贷款期限等限购限贷政策,北京甚至出台了“离婚一年内贷款按二套房执行”的限贷政策。此轮调控后房地产市场发生了哪些变化,未来发展趋势如何,本文将对此分析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2017年发布时间:2021-04-21
- 从分化到平衡增长的中国宏观经济2023-2024年发布时间:2024-06-19
- 《宏观观察》2017年第29期:“双支柱”调控框架有助于实现稳增长、防风险的平衡十九大报告对未来金融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新增了“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的内容。这主要是由于金融新环境下危机传染性和市场顺周期性增强,对传统的货币政策单一框架提出了挑战。“双支柱”调控框架的构建既有助于保持币值稳定,又有利于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金融危机后,国内外都开始探索加强宏观审慎管理,逐渐完善金融危机前以货币政策为核心的传统政策框架,并取得了明显进展和成果。未来需要进一步丰富“双支柱”调控框架的内涵、创新和优化政策工具、加强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在宏观审慎政策将进一步加强的背景下,需要商业银行做好准备,积极应对。把握新时代的金融风险新特征,完善风险防控机制。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推动银行战略转型。推进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不断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2017年发布时间:2021-04-21
- 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中国经济增长和周期性波动都是在结构性扭曲的大环境下出现的,扭曲虽然促成了中国经济在特定时期的高增长,但是却付出了效率、环境和可持续性的代价。“改革”一直是中国宏观论坛研究报告所秉承的逻辑。报告始终认为改革理顺宏观经济各组成部分关系和政策传导机制才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报告不仅关注短期宏观经济政策,更加重视长期结构调整。 在方法论方面,宏观经济论坛研究报告一贯坚持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政府在中国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政府不仅是经济政策的制定者,同时也是市场活动的参与者。中国的经济政策不仅局限于总量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还有产业政策、土地政策等微观结构性政策。各级政府之间财权事权分配财政竞争也是宏观经济波动的根源之一。中国宏观经济波动具有内生性特征,与西方经济周期理论所描述的从“外生随机冲击”到“内部扩散”的机制不同。2021年发布时间:2021-06-07
- CMF中国宏观经济专题报告(第44期)2022年发布时间:2022-05-18
- 2019年11月宏观经济报告:维稳措施初见成效,政策调控以己为主2019年发布时间:2019-12-26
- 2012年中期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在多重因素叠加的作用下,2012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在持续回落中呈现出加速性和逐步内生性等特点,迫使政府进行宏观经济政策再定位,“稳增长”成为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各类刺激政策开始重返。在现有政策框架和利益激励格局中,“稳增长”将演化为“扩投资”,“微调性”的政策调整将演化为“扩张性”的放松,地方政府将大幅度放大“扩投资”的刺激效应,从而带动投资和消费出现较为强劲的反弹,中国宏1观经济将快速扭转2012年1-2季度加速下滑的态势,并于2季度末出现触底反弹。但由于外部环境持续疲软、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以及深层次结构问题更为严峻等原因,这种反弹不会十分强劲并面临严重的不确定。2012年GDP增速将呈现“前低后扬”运行态势。2012年发布时间:2021-06-15
- 中国宏观经济专题报告(第18期)党和国家对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建设的阐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完善基础货币投放机制,健全基准利率和市场化利率体系。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建设的核心:具有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完备的目标体系、调控体系、高度市场化的传导体系以及以利率市场化为着力点的发达的金融基础设施体系。2020年发布时间:2021-06-07
- CMF中国宏观经济专题报告(第36期)2021年发布时间:2021-11-24
- CMF中国宏观经济专题报告(第28期)6月16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经济学院、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CMF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第28期)于线上举行。百度APP、网易财经、和讯网、中国网、同花顺财经、好看视频等多家媒体平台线上直播,同时在线观看逾70万人次。本期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席主席杨瑞龙主持,聚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探索进程——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知名经济学家刘伟、顾海良、洪银兴、逄锦聚、黄群慧、刘元春联合解析。2021年发布时间:2021-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