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告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010年中期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
收藏
纠错
价格免费
数据简介
在全球经济大格局不变,而全球经济再平衡又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经济体创造了一定的发展空间的背景下,中国因素成为了全球经济复苏进程中最令世人关注的热点。然而,我们认为,中国经济在未来一段时期中仍然面临着诸多风险,其中最为主要的风险在于:1.国际分工格局中错误定位的风险。中国作为全球经济的外围制造业国家的地位并没有因为本轮危机而改变。只要国际分工的大格局不变,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就不会发生变化。因此,中国在技术存量以及金融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不可能完成从制造业大国向创新中心、金融中心的转变。2.红利争夺的风险。全球经济的再平衡从一定意义上将意味着格局不变背景下全球经济的平稳增长,在这一背景下,全球经济参与国的关注点将从全球利益的创造转向全球利益的分配,其手段无非在于贸易保护和汇率调解,这两方面的压力会在未来不断地显现出来。3.流动性紧缩风险和外部需求的逆向冲击。在金融危机发生后,美国政府开始反思原有金融监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了一系列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市场系统性风险的金融监管改革方案。可以预见的是,伴随着银行资本准备金的提高、最大杠杆率以及最低流动性水平的设置、政府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全面监管等一系列金融监管改革措施的实施,发展中国家的外部融资环境将有所恶化,外部资金供给的短缺以及借贷成本的不断上升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加以维持。与此同时,中心国家国内新的技术和制度形式创新的迹象并不明显。在中短期内,美国经济很难出现可靠的经济增长点,其对外进口需求已经很难再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因此,伴随着流动性繁荣的结束,在新一轮发达国家市场份额再分配的过程中,中国经济的优势尚不突出,所面临的外部竞争也必然有所加剧,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必将面临着较大的外部需求冲击。4.政治风险。这也许是中国最需要关注的外部经济风险,因为目前全球经济的再平衡针对的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外部经济失衡,这种情况在美国主导的全球经济中是第一次出现。根据历史的经验,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失衡的再平衡过程中,除了国家之间高度的经济依赖和联动性之外,共同的观念和制度协调框架是促使经济协调方案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失衡的调节,非经济的手段也可能成为再平衡的可选择手段之一。
报告预览
*本报告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