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告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种业跟踪系列之三:国际转基因种业发展历程的启示有哪些?
收藏
纠错
价格免费
数据简介
转基因种子在部分国家已经商业化运用二十多年,而目前我国转基因商业化迹象初露,那么国际转基因育种发展经历了什么过程?什么因素推动转基因种子商业化?我国当前现状与部分国家过去的经验有哪些相似之处?
详情描述
1、90年代转基因种子启用,全球转基因作物播种面积快速增长 1973年,两名美国科学家首次成功将一个生物细胞中一段基因准确地粘贴进另外一个生物细胞,转基因技术迎来了重大突破。此后科研的不断突破为转基因种子的商业化使用奠定基础。1987年美国的转基因西红柿进入审批程序,成为了美国第一个商业化的品种。1995至1996年,抗虫抗除草剂的转基因玉米获得美国种植许可。转基因技术不仅能提高作物抗病虫害的能力,还能提升产量,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快速增长,2018年全球转基因作物播种面积达到28.76亿亩,美国成为转基因种植第一大国。 2、转基因种子发展驱动力:科研推动创新,种植痛点带来需求 ①高强度的研发推动着新产品的推出,从美国经验来看,截至2019年美国最终批准商业化的转基因作物品种只有128例,从田间试验到成功商业化的比例只有0.59%,高研发投入是未来抢占转基因种子市场的基础。 ②种植户难以解决的虫害和自然灾害(杂草)快速推进着转基因的市占率。多年的棉铃虫虫害给美国棉花种植带来了较大经济伤害,因此抗虫棉花在刚一上市种植面积便达到了14.6%;除草剂在除草的过程中会伤害到大豆一直也是大豆种植户的痛点,抗除草剂大豆在上市5年之内市占率达到约60%。 3、我国转基因技术发展简史:病虫害推动转基因开放进程 和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相似,我国转基因进程加速也与病虫害有关。以产业化较高的转基因棉花和番木瓜为例: 1)棉花:20世纪90年代,我国棉铃虫害暴发,全国范围内出现“棉荒”。以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为代表的科研单位加快转基因种子的研发。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郭三堆的项目于1992年启动,1995年获得专利,1997年抗虫性转基因棉花获得安全证书,抗虫棉被允许用于产业化生产。 【更多详情,请下载:种业跟踪系列之三:国际转基因种业发展历程的启示有哪些?】
报告预览
*本报告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