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告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宏观专题:稳增长中“消失”的国开行
收藏
纠错
价格免费
数据简介
展望一:国开行的立身之本,在于达成政策性和市场性的统一,这要求国开行遵循市场规律,有克制的扩张;展望二:从“准财政+准货币”双属性回归“准财政”属性为主。为进行结构化改革和高质量发展,本轮宏观调控主要以积极的财政政策进行结构性精细化调控。具体职能上,国开行或以配合大基建项目与“一带一路”战略为主。展望三:加强风险管理及金融监管。房地产长效机制的推出与克制性的放松对依赖土地溢价收益的国开行提出了更高的风险管理要求。同时,监管信号有所转变。2018年初《国家开发银行监督管理办法》开始施行。银监会开始加强对政策性银行的监管。展望四:除非行政政策驱使,否则国开行受资负压力或有放缓扩表的趋势。
详情描述
宏观专题:稳增长中“消失”的国开行 前言 成立于1994年,国开行是当前中国最大的中长期信贷银行和债券银行,也是全球最大的开发性金融机构。过去10 年间,作为宏观调控的排头兵国开行屡立功勋。但本轮稳增长中,截至目前的一系列财政和货币政策都未见其身影。期间国开行自身经历了怎样的转变、其资产负债表究竟如何变化,未来是否还有空间继续大展身手? 自身剖析:“不一样”的国开行 1、不一样的出身: 2015年3月国务院明确国开行开发性金融机构的定位。股权结构上,财政部相对控股,持股占比36.54%。信用评估上,国开行国际评级享受主权级评级。职能角色上,国开行贷款投向主要为“两基一支”。 2、不一样的资产负债表:国开行不一样的出身和特殊职能,决定了其资负结构也不同于商业银行——资产端:贷款占比高、期限长;负债端:债券融资为主要资金来源;收入端:资负结构决定较低的净息差。 3、不一样的国开债:国开债收益率略高于国债,但两者享有同等评级。一方面,国开债需要以更高的收益率弥补税收差异;另一方面国开债较好的流动性,弥补了一定的利差。 纵向回顾:宏观调控中从不缺席 回望过去十年,国开行共经历了三次扩表,1)2008-2009年,配合“四万亿”计划支撑国家度过全球经济危机;2)2011-2012年,服务于国家经济转型的目标;3)2014-2015年,配合货币政策稳增长,抵抗经济下行压力。 【更多详情,请下载:宏观专题:稳增长中“消失”的国开行】
报告预览
*本报告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